春入长沙,麓山下、湘江畔,项目建设引擎轰鸣、产业转型动能澎湃、山水洲城风光无限,好一个万物新生的开局,好一个蓬勃向上的新城!
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传来“强省会”战略的责任与重托,552平方公里的岳麓大地肩负省市厚望,开始新的“赶考”。158万岳麓人民无比振奋,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涌上心头。
向春而行,向阳而生。岳麓区正紧扣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调研岳麓提出的“高转补统新”工作要求,矢志推进“五城同建”,勇当落实“强省会”战略排头兵,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要扛牢责任、加压奋进,从战略高度做好谋划、从全局高度搞好统筹、从实践高度抓好落实,以岳麓一地一域的精彩,为强省会添彩。”作为省会体量大、资源优、来势好的主城区,置身中央和省、市发展大局,岳麓区委书记周凡在今年该区的“新春第一会”即指明方向,岳麓要瞄准高远目标、紧扣转的重点、突出补齐短板、坚持统筹融合,争当落实“强省会”战略排头兵。
不等扬鞭自奋蹄。岳麓该如何将“强省会”建设这盘“大棋”落在实处、干在前列?岳麓区委副书记、区长蔡锋表示,要围绕产业项目建设提速年,做好项目建设文章、下足建设提速功夫,以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支撑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力促岳麓落实“强省会”战略“投产达效”。
岳麓人口规模158万,地区生产总值破1500亿元,全口径税收超170亿元,已成为长沙发展的新引擎。均为岳麓融媒供图
强担当 做表率
争当落实“强省会”战略领头雁,岳麓具底气、展雄心
有多高站位,才能看见多美风景;有多大担当,才能干成多大事业。
“岳麓要全力担当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区域融合的先锋力量、省会形象的最美窗口、文旅融合的示范标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层样板,争当落实‘强省会’战略的领头雁。”去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周凡表示岳麓必须抬高坐标,以当好五种“角色”助力强省会。
力争2026年GDP达2万亿元、经济首位度超30%、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长沙志在五年内实现“强省会”目标,作为省会主城区,肩负落实这一战略的责任担当,岳麓具底气、展雄心!
体量大。岳麓区域面积达55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58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全口径税收超170亿元,已成为长沙发展的新引擎。
资源优。岳麓交汇叠加了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和湖南湘江新区三大国家级战略平台,有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20多所高校院所、近30万高校师生,科教人才资源全省最优。城市绿“肺”岳麓山、“中国第一洲”橘子洲,滔滔北上的母亲河湘江汇聚岳麓,山水相依、江湖相连、城景相融,生态环境无可比拟。
来势好。从2003年的23.65亿元,到2021年超1500亿元,短短十几年,岳麓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翻了60多倍。2011年岳麓全域仅125个项目,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611个。近年来,岳麓产业发展“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城乡面貌蝶变升级,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湘江边、麓山下、园区里、楼宇中、工地上,处处可以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动力和干事创业的无限激情。
过去一年,岳麓再次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营商环境六个“百强区”行列。在极不平凡的“十三五”,该区连年稳居全国六个“百强区”。
放眼全国,类似岳麓这样的区县(市),如何助力当地省会快速腾飞?该区瞄准北京朝阳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南山区、武汉光谷等区域,主动对标,充分借鉴先进城区的发展经验,以他山之石啄己身之玉。
思路决定出路。紧紧围绕省、市党代会描绘的发展蓝图,岳麓锁定目标:力争到2026年全区GDP达到2540亿元、经济贡献度超过12.7%、常住人口突破188万,着力提升岳麓在长沙发展中的经济贡献度和核心竞争力。
大河水满小河溢。国内外无数发展经验证实,省会城市的发展能级提升了,无疑会反哺区县(市),引领全域发展。长沙强,将大大提升岳麓的产业能级、城乡品质、治理实效等,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全面、长远利好。
强产业 提能级
“十链”齐发兴产业 提档升级固根基
区县(市)产业根基多牢一分,强省会的成色便多添一成。
2022年,岳麓区委、区政府不提新口号,在过去几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将今年升级为“产业项目建设提速年”,明确以更高标准、更快速度、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成果转化、动能转换。
在全省范围内,岳麓最具特色、最有优势的产业在哪?
一曰科创。在丰富的高校科教资源加持下,岳麓山下曾孵化输出了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上市公司。数年前,岳麓区果断摈弃“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杂念,明确将科创经济列为当时全区的几大经济之首。随着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的深入推进,这片科创热土导入了王耀南、柴立元等12个院士项目,汇聚了30个国家级平台、242个市级及以上重点科技创新平台,7000余家科创企业。岳麓新城从科教大区升级为科创强区。
二曰金融。上世纪末,河西滨江新城还是一片老工业园。自201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滨江商务区打造成省级金融中心,不过数年,一个“特色鲜明、富有活力、成效显著”的区域金融中心崛起。2016年,这里的金融机构仅13家;金融业税收4.2亿元,占岳麓税收比6.45%;金融业从业人员仅300余人。2021年,湖南金融中心金融机构已达635家;金融业税收增至55.5亿元,占比岳麓税收达32%;金融业从业人员达1.26万人,成为了赋能湖南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活水池。
不过数年,一个“特色鲜明、富有活力、成效显著”的区域金融中心在岳麓滨江新城崛起。
三曰文旅。长沙之美,美在山水洲城,唯独岳麓集此“四美”为一体。目前,该区已建成岳麓山—橘子洲5A级景区,拥有3A及以上景区9个,岳麓山、橘子洲年接待量均在800万人次以上,稳居长沙热点景区榜首。以创建国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统揽,岳麓正大力推进将岳麓书院等打造成为享誉全球的湖湘文化地标,扩大湖南祗园特色非遗、后湖文创等品牌影响,力争实现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着力建设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曰消费。渔人码头所在的市府滨江商圈,华润万象城等所在的桐梓坡商圈,宜家家居等所在的洋湖商圈,步步高、金茂览秀城等所在的梅溪湖商圈,阳光100凤凰街所在的大科城商圈……今年,围绕打造“长沙消费新中心”这一目标,岳麓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加快保利山姆会员店等项目建设,加速洋湖、梅溪湖、市府滨江等高端商圈扩容提质,推动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在岳麓设立全国性、区域性旗舰店,力争全年新增线上商贸企业30家,大力发展线上消费新业态。同时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纾困增效”专项行动,实现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4%以上。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抓产业、谋产业的同时,更要强产业,做强产业链条促转型。
岳麓区今年在已有优势产业基础上首度提出“十条产业链”建设,聚焦自主创新、现代金融、文旅体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医药健康、商贸服务、检验检测、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装备、都市现代农业,成立产业链工作小组,由相关区级领导任产业链链长,实施产业链招商,完善“两图两库两池两报告”,确保引进5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注册“三类500强”关联企业15家。
梅溪湖片区的城市岛,已成为长沙的网红地标。
强格局 兴西岸
高奏“西岸崛起”旋律 舒展“百里画廊”长卷
强省会,意味城市空间载体、交通路网、产业格局必须全面提升现有能级。
如果不对空间格局进行高效优化,城市不仅不能吸引到人口和产业落户集聚,而且本地资源也会大量向外流失。
蓬勃春日,市府向北,观沙岭城市更新片区,多个项目主体结构已完成建设;市府向南,新湘雅健康城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为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岳麓区委、区政府在全市率先启动新湘雅健康城和观沙岭城市更新工作,推动城市精明增长。
除了重点推进观沙岭单元和新湘雅健康城等区域城市更新外,青山生态新城、莲花新片区等片区建设也被纳入岳麓空间格局优化行动中来。原来,该区贯彻“四精五有”理念,正大力实施“东提、西拓、南融、北延”行动,力争全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0平方公里以上,塑造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新城典范。同时聚焦市容环境精致精美,统筹抓好10大重点工作,推进128条支路街巷提质改造,让城市更加洁化、花化、亮化、美化。
在交通格局上,公路疏导畅通、过江通道建设、轨道交通建设、慢行品质提升、交通管理优化等五大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其中,黄桥大道南延线、湘雅路等四大过江通道、麓景路等快速化改造、地铁6号线、大王山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将通过打造“路、铁、空”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格局,大大提升省会长沙的跨片区交通能级。
科学健康、紧密协同的产业格局,势必为省会强大注入勃勃生机。近年来,岳麓区积极优化产业格局,2021年全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0.7%、28.5%、70.8%,第三产业来势一片大好。同时,抓好空间载体建设,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为产业导入、项目落地留足空间。
大王山旅游度假区的湘江欢乐城,被誉为地平线下的欢乐奇迹。
强平台 大支撑
释放平台叠加优势 澎湃创新强区动能
强省会必先强平台。
从长沙率先布局大学科技园,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长沙在岳麓区设立大河西先导区,后又成立湖南湘江新区,再到形成“两山两谷两廊”(岳麓山湖湘文化旅游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湘江智谷、中部检测谷,湘江西岸科创走廊、莲雨含智慧农旅走廊),岳麓无疑拥有多重平台交汇叠加的发展优势。
大平台孵化大成果,大平台支撑大产业,大平台托起大发展!
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等平台的“无围墙”联动。岳麓区是湖南湘江新区的核心区,是长沙高新区所在地。湖南湘江新区为岳麓拓展了发展空间,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长沙高新区则因聚焦实体经济,大大助推了岳麓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岳麓高新区等平台的“一盘棋”协作。作为湖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地,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的建设可谓是岳麓区近年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中建智慧谷为代表的园区,科技创新热气腾腾;在岳麓科创港等科创服务平台,创新企业可得到全生命周期服务。六块“国字号”荣誉加身的岳麓高新区,近年来建成全省唯一的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集聚了SGS、中大检测、赛恩斯环保等检验检测企业,百度阿波罗、舍弗勒、希迪智驾智能网联汽车等关联企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新活力。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探索。这两年,“麓山南”成为岳麓区的一大热词。湘江西岸,麓山以南,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暮坪湘江特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正酣,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半小时经济圈”加速构建,湘江西岸科创走廊、融城科技小镇呼之欲出,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方面协作正实现共享共赢。
健全常态化联席工作机制,在项目对接、政策统筹、对外招商等方面共同发力,在重大项目包装、产业链建设、片区开发等方面整合资源和力量,形成引资引才引智合作共赢,担当长株潭融合先锋,落实“十同”要求……岳麓正加速破除藩篱,将各个层级、不同种类、功能各异的平台形成有效组合,激发1+1>2的发展效能。
强能力 干在前
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
强省会,无论是“闯”的精神,还是“创”的劲头,归根结底都要落到“干”的能力上。
今年春天,疫情突袭岳麓山下。岳麓区联合驻区高校成立一线防疫指挥部,抱团作战、分工协作,如期实现片区解封,有力证明了校区、城区、社区、景区“四区联动”的高效协同,彰显了党建引领下岳麓党员干部面对大考的实战能力。
实际上,在提升治理力、服务力、营商力上,岳麓从来都是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
近年来,岳麓区12345政务热线工单群众满意率均位于全市前列。去年,该区还对全区12345政务热线工单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列出了消费维权、建筑施工噪音、物业服务与管理等十大民生诉求热点,并细分出了消费维权整治规范项目、物业管理提质项目、违章搭建监管处置攻坚项目等二十大项目,做实网格化服务管理,点对点规范、提质、攻坚。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2021年,岳麓在全省率先打造系统化“零收费+上门办”服务模式,办理“一件事一次办”相关事项12万余件,24小时自助服务向商圈、楼宇、社区全面延伸,区政务服务评价事项覆盖率排名内五区前列,率先实现企业线上兑现奖励近500万元……因而连续多年,岳麓均跻身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区。
“要通过考察学习、现场教学、专题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全区党员干部抓经济、抓项目、抓创新、干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网上办+帮代办+上门办’,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深入企业主动服务,帮助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强化惠企政策落实落地。”
“要树牢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为担当者‘撑腰’为干事者‘站台’。”
……
当下,岳麓党员干部自我加压,在专业能力、服务能力、执行能力的提升上定下了更高标准。滴水石穿,久久为功,站在全新起点,岳麓正奋力书写落实“强省会”战略的精彩答卷!
强省会,岳麓如何发力?听听专家支招——
为科创培育更肥沃的土壤
强省会,岳麓的核心优势和奋斗方向我认为还是技术创新。首先,强省会我认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强调长沙在“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中的省会担当。“三高四新”中,“两高”(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的高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的高地)都落在了岳麓山下。我调研长沙的很多企业发现,长沙本土成长的企业,比如中联重科、山河智能、三一重工等工程机械头部企业,都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因而岳麓落实“强省会”战略,应该为科技创新培育更肥沃的土壤,而且在先进制造业发展上有先天优势。
——中南大学“三高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昶
强省会,岳麓要充分利用好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平台,把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做强做大,用科技创新来建设科创高地。岳麓的科创做好了,产业链建设完全可以辐射到西边的宁乡市、望城区,南边的湘潭、株洲,进一步带动长沙西翼、长株潭的实体经济发展。赋予岳麓山大科城和中关村一样的品牌影响力,高质量推动省会更强。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