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真菌”?不忽视,不恐慌!

近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问:什么是“耳念珠菌”?

答:耳念珠菌是一种以出芽方式生殖的酵母类真菌,几乎不会形成短的假菌丝或者芽管。与大部分的常见念珠菌菌种不同,耳念珠菌在40-42℃环境下仍能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上很好的生长,并可呈现出白色、粉色、红色或者紫色的颜色各异的菌落。2009年,日本首次报道了一种新的致病性念珠菌—耳念珠菌,因该菌具有多重耐药和致死率高的特征,被称为“超级真菌”。

问:“耳念珠菌”在全球及中国流行情况怎样?

全球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分布(摘自美国CDC官方网站)

答:继2009年日本学者首先分离出耳念珠菌后,韩国和印度也报道了该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全身感染的患者血液培养呈阳性),之后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出现。

2018年,复旦大学生科院真菌学专家黄广华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共同报道了自一位76岁女性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到的中国首例耳念珠菌临床菌株。现有文献显示:我国共报道18例,未发现集中暴发的证据。在我国覆盖230家医疗机构的侵袭性真菌病监测中,耳念珠菌的发生率较低(低于1/20000)。我国耳念珠菌耐药情况并不严重。

问:耳念珠菌哪些人群易感、有什么危害?

答:耳念珠菌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对健康人群很难构成威胁。该菌可长时间存活在衣物、皮肤及设施表面,感染主要累及住院病例,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等。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病人、手术病人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病人也可感染。

耳念珠菌的致病性并未显著高于其他真菌。美国近50%的耳念珠菌感染者在90天内死亡,但侵袭性真菌感染多发于危重症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人群,总体死亡率在40%以上,患者死亡也不单纯是由于真菌感染导致,而是多因素形成的临床结局。英国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22例耳念珠菌感染并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没有一例患者因耳念珠菌感染而直接导致死亡。

问:耳念珠菌怎样检测、预防和治疗?

答:目前精确鉴定耳念珠菌的方法包括基于MALDI-TOF技术的质谱鉴定方法和基于D1-D2或ITS测序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耳念珠菌虽然对于氟康唑、伏立康唑等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有较强耐药性,但棘白菌素类药物对于部分菌株仍有治疗效果。

对于普通健康人群而言,耳念珠菌并没有什么影响,不需要特殊采取预防措施。人群密集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应该充分引起重视。该真菌在普通环境或空气中几乎从未检出,但是它黏附能力很强,会顽固地黏附在环境表面,因此,医疗器械如呼吸机、血透留置导管等接口处的清洁十分重要,必须做好充分的消毒。

因此,所谓的“超级真菌”可检可防可治,我们应该引起重视,但无需草木皆兵,更不应该陷入恐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