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湖南湘江新区: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勇毅前行,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新湘评论》在“芙蓉国里”栏目推出“稳经济 促发展 强信心”系列宣传。

在3月16日出版的《新湘评论》2023年第6期中刊载了题为《湖南湘江新区: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春天》的文章,聚焦经济建设主战场,展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从而进一步坚定全省上下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2月26日,在湖南湘江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联重科、长远锂科代表新区700多家获得表彰的企业发出倡议,“从春天出发,向胜利进军!”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新年伊始,湖南湘江新区再次掀起了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全力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一盘棋、一条心、一齐干

“三区合一”合出来发展新天地

2015年,国家将长沙河西1200平方公里土地批复为中部首个、全国第十二个国家级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湘江新区先后实行了两轮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新区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体制机制存在的先天不足导致的管理效能低、战略协同难、力量分散等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极大地制约了新区的发展。

202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针对新区改革痛点,作出了优化湖南湘江新区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推动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三区合一”,明确实行“区政合一”运行模式。全新出发的湘江新区,直属区总面积达7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10万,统筹区包括宁乡和望城部分区域,进而延伸至九华和湘阴片区,形成了不同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区政合一后,湘江新区进行管理体制优化,望城三个街道(镇)完成移交托管,理顺了湘江新区与长沙市、所在地党委政府和辖区内相关单位的关系。组织架构上,通过改革实行大部制、扁平化运行机制,将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原56个党政机构全部整合到新设立的20个部门,创新人事编制管理,实现机构整合、工作融合,构建了高效运行的工作体系。这次改革,不是功能区的简单重组,其背后是科学界定功能区发展定位,建立和完善功能区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效率变革和高质量发展。

相对于管理体制上的简化优化,省、市对湘江新区在原来赋予的各类权限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赋予湘江新区完整的市级行政权限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让湘江新区集中省、市、区三级权限,拥有更大的发展自主权。

湘江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开设“办不成事窗口”,140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各类政策更加给力,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新增减税降费80亿元,兑现各类政策扶持资金32亿元,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强磁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不断突破。

“新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和贴心的服务,让我们能够全力投入生产与建设。”湖南三安半导体外联部长费伟介绍,三安半导体项目二期工程于去年7月正式开工,预计全面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120亿元,年税收13亿元,新增就业5000人。

2023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聚力打造“三个高地”,提出“十大产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中7个与新区相关,“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中8个由新区单位牵头。

有颜值、有气质、有情怀

美好生活绘就新区新画卷

阳春三月,湘江新区的生态美景、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朋友圈里。漫步湘江新区,文脉绵延至今的岳麓山,艺术气息浓郁的梅溪湖,焕发活力的大王山,热火朝天建设的产业园,勾勒出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产城共融的“高颜值”画卷。

城市如何建设才算有品质?湘江新区的思路是:要有颜值、有气质、有情怀。

曾几何时,洋湖还是杂草丛生、荆棘遍地的沼泽地。新区将洋湖的治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重要的生态工程,通过退田还湖、易地搬迁、疏通水道、拉通水系、生态整治,全面恢复洋湖的湿地功能和本来面貌。而今,洋湖湿地蝶变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

曾几何时,大王山还是“伤痕累累”的老工业基地。从废弃的百米深坑,到今天的“欢乐奇迹”,新区坚持大手笔投入,以铁腕整治决心,边开展治污工程,边迈向“退二进三”的绿色之路。这个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如今蝶变为融历史人文、都市时尚、影视休闲、文化创意、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文旅度假区。

曾几何时,“梅子滩”的脏、乱、差让人退避三舍。十年时间,梅溪湖片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11月,梅溪湖的两只白天鹅“火”出了圈,这是梅溪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除持续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强化产业导入,梅溪湖片区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发展始终。走进梅溪湖畔的达美寰宇中心,片区首个区域能源站梅溪湖BC能源站正在运行,这个工程为梅溪湖开启集中供暖模式,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通勤可乘坐智能驾驶出租车,传送文件、拿取快递外卖都有迷你无人车送货上门,园区里无人智能环卫车自动驾驶清扫道路,智慧跑道可监测空气质量……这样的智慧生活不断释放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幸福温度。

宜居宜业的环境背后,是系统谋划的产业布局。近年来,湘江新区坚持绿色赋能,以产业支撑低碳转型;优化生态,以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注重功能,以品质激活城市魅力。

“湘江新区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统筹推进‘人城产’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乡功能品质,彰显‘湖南品质看长沙、长沙品质看新区’的品牌效应。”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麓区委书记谭勇对湘江新区的未来充满信心。

产业聚、人才兴、创新强

汇聚新区高质量发展强劲力量

沿着桐梓坡路驱车西行,中国制造的湘军代表中联重科、中华老字号九芝堂等企业渐次映入眼帘,这条长约6.49公里的道路旁,聚集了高新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甚至化妆品等十多家上市企业,成为湘江新区产业高质量集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条路上“长”出十几家上市企业,背后有何进阶密码?这是湘江新区科创企业的实干拼搏,更是多年来湘江新区深耕企业发展,深入实施“柳枝行动”、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持续“给养”实体经济的结果。2022年,全省新增的6家上市公司中5家来自新区,境内上市企业总数达47家,占长沙市一半以上、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居国家级新区第二位。

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坚持走产业强区之路,实行链长、行长、校长、盟长“四长”联动,聚力发展15条产业链,产业高端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区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和新材料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智能制造装备和工程机械产业产值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挺进国家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位居全国前三。拔节生长的产业,耀目全省、亮眼全国,带动全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湘江新区是全省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科技创新高地。近年来,新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度融合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岳麓山下创新浪潮激荡澎湃。

目前,湘江实验室等全省“四大实验室”布局新区,长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10个高端平台高效运行,国家、省级创新平台突破650家。强化科技项目攻关,景嘉微高性能GPU芯片等省十大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新区专利授权量1.2万件,软件著作权登记2.1万件,获评国家科技奖励2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全省第一。

春来东风劲,扬帆正当时。湖南湘江新区担当“三区一高地”的国家使命,围绕改革开放、环境优化、产城融合等精准发力,朝着加速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踔厉奋发。

抓发展书记谈:

湖南湘江新区设立伊始,国家赋予新区“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要把湘江新区打造成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和内陆地区开放的重要支点。湖南省委明确要求新区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省市明确支持新区要打造“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国家、省、市对新区寄予厚望。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湘江新区提出,以“勇立潮头”的领跑心态、“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勇攀高峰”的奋进姿态,加速挺进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新区篇章。确立这个奋斗目标,我们有充分的自信。我们的信心来自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领航掌舵,来自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正确领导,来自新区上下一心的团结奋斗。确立这个奋斗目标,我们也有足够的底气。2022年,新区GDP突破4200亿元,以全省5‰的面积创造了8%的GDP,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第6。湘江新区拥有与更优者“对标”,与更强者“比拼”,与更快者“赛跑”的基础和实力。

人勤春来早,星光不负赶路人。2023年,湘江新区要走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前列,以一地一域精彩为全局全域添彩。

—— 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麓区委书记 谭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